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
尽管如此,当2012年第二季度出现7.6%的增长,三年来首次低于8%的数据,却引发业界关于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这从近期经济数据可见一斑,中国12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为50.9,上月终值为50.5,创下14个月最高水准,这表示经济步入恢复,制造业活动在进一步扩张。
中共十八大报告讲强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按照中国的历法,是年天干为水,地支为火,意味动荡与变化。再例如,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强化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其中的重点是对地方政府与国营企业债务风险的控制,等等。幸好,鲁迅还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经济必须能够回馈民众,藏富于民的本质是放开管制,无论对于民企还是民众,如此才能充分激发民间经济的活力,构成中国社会良性转型的基础与可能。
进入专题: 中国改革 。即使当时的苏联俾倪欧美,但是正如弗格森一针见血的点评:整个冷战中的最大困惑或许是,苏联为什么不能生产一条优质的蓝色牛仔裤?尽管苏联能生产战斗机和氢弹,但他们的牛仔裤却很糟。如今的世界,就像历史上一样,又碰到了一道坎儿,那就是在经济学思维方面要有所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推出了一系列所谓新进步运动的改革措施,极大地限制了新贵阶层的权力,解决了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保证了经济继续前进,奠定了美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基础。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若干巨大挑战,每一轮挑战最终都是由经济思想的突破来解决的。那么,良好的公共政策以及相关政策改革靠的是什么呢?说到底,靠的是崭新的经济学思维。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生产领域的市场化,鼓励实业投资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经济增长如果同时失去投资和国内消费这两股力量的推动,其速度必然明显下降,中国今年8月份以前的经济增长就呈现出这种局面。
江南近日在《社会观察》杂志上撰文,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例总结说,跨越式的发展,正是整体改革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秘密。真正对中国铁路体系实施了突破性改革的,反而是已经锒铛入狱的刘志军。2011年,投资占经济产出的比重提升至46%的高水平,当年的实际私人消费增幅也超过了11%,高于10年来的平均水平。但问题是,中国的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并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若降低投资增速,则消费增速也很有可能同步下降,这样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部引擎将同时熄火,中国经济势必走入死胡同。
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加大投资力度以刺激经济增长以来,中国的总体工资水平上涨了43%,2007年以来按美元计算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增长22%,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速也不断加快,今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增幅比2011年全年的11.6%又有所提高。他说,铁道部在大干快上高铁之前也曾摸索过许多改革,但却收效甚微,其症结在于,中国铁路网本身的严重落后使得任何改革都不会有效。众所周知,中国这种主要依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一位,着力降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以来的情况已经充分证明,这种局面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可能反而会以更快的速度冲进死胡同。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9月份出现明显回升后,从9月份起中国每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也开始明显回升。江南的这番理论尽管很难获得学术界主流观点的赞同,但倒也不失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死结的一个最不用动脑筋的办法。
)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这种现象并不难于解释,投资能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增加会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从而推高全社会的总体工资水平,进而为消费增长打下物质基础。
要判断这一理论正确与否,不妨先看看中国铁道部能否在大建高铁的带动下实现扭亏为盈。刘不追求通过体制改革来拉动经济效益,而是先追求快速建设和利益绑定,然后倒逼系统内部进行体制改良。不调结构是等死,调结构是找死,中国经济难道就没有生路了吗?也有人独出心裁地为中国经济指出了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出路。学术界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投资太过依赖,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必须扭转中国经济的失衡局面,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国这种投资和消费增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在此次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反弹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加大投资力度以刺激经济增长以来,中国的总体工资水平上涨了43%,2007年以来按美元计算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增长22%,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速也不断加快,今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增幅比2011年全年的11.6%又有所提高。
这种现象并不难于解释,投资能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增加会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从而推高全社会的总体工资水平,进而为消费增长打下物质基础。他说,铁道部在大干快上高铁之前也曾摸索过许多改革,但却收效甚微,其症结在于,中国铁路网本身的严重落后使得任何改革都不会有效。
但问题是,中国的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并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若降低投资增速,则消费增速也很有可能同步下降,这样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部引擎将同时熄火,中国经济势必走入死胡同。真正对中国铁路体系实施了突破性改革的,反而是已经锒铛入狱的刘志军。
中国这种投资和消费增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在此次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反弹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术界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投资太过依赖,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必须扭转中国经济的失衡局面,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众所周知,中国这种主要依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一位,着力降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以来的情况已经充分证明,这种局面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可能反而会以更快的速度冲进死胡同。(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要判断这一理论正确与否,不妨先看看中国铁道部能否在大建高铁的带动下实现扭亏为盈。江南的这番理论尽管很难获得学术界主流观点的赞同,但倒也不失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死结的一个最不用动脑筋的办法。
不调结构是等死,调结构是找死,中国经济难道就没有生路了吗?也有人独出心裁地为中国经济指出了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出路。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刘不追求通过体制改革来拉动经济效益,而是先追求快速建设和利益绑定,然后倒逼系统内部进行体制改良。2011年,投资占经济产出的比重提升至46%的高水平,当年的实际私人消费增幅也超过了11%,高于10年来的平均水平。
)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9月份出现明显回升后,从9月份起中国每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也开始明显回升。
经济增长如果同时失去投资和国内消费这两股力量的推动,其速度必然明显下降,中国今年8月份以前的经济增长就呈现出这种局面。江南近日在《社会观察》杂志上撰文,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例总结说,跨越式的发展,正是整体改革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秘密不能让人家了解你,这个问题就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资中筠在论坛期间毫不避讳地谈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希望中国能够少讲一点特色,多讲一点社会主义,这个因为现在的中国实际上社会主义很小,而特色太大了,那个特色又有负面的东西太多了。
人们开始反复谈及海外投资、兼并、移民,开始畅想人民币国际化并提上日程,似乎没有不敢想的。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告诉亚洲周刊﹕「我不看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我更看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经济增速放慢几乎是上上下下的共识。「发展模式内生有问题,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不公正法制不健全,经济这个『饼』做大了,但是这个『饼』的分配发生了问题,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了。
在金看来,尼克松案之后,未来的收购会更加困难。此外,中国的企业集团买下美国国际集团公司旗下飞机租赁公司--国际租赁金融公司百分之八十点一的股权,这也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有史以来的最大收购案。